您好!歡迎登錄水木春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行業熱點|2024年展望白皮書:中國股權投資的趨勢與特點
發布時間:
2024-01-04 18:00
來源: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從高速增長階段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戰略對投融資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整個私募股權市場進入到生態重塑時期,資金端、投資端的底層邏輯和結構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進入2023年,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國民經濟恢復向好。而相比之下,我國的股權投資市場則處于緩慢恢復和調整階段。2023年的發展態勢能夠對2024年的股權市場發展提供一些預判,從募投管退四個角度,對2024年的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做出展望。
1、政府引導基金的出資比例加大,專業化機構招商化
2023年,股權市場中的大型政策性基金保持著穩定的設立與募集節奏,政府機構/出資平臺作為唯一出資人與GP合作發起的專項基金數量也在逐漸增加,此類基金多服務于當地的發展戰略、投向較為明確的領域。以2023年三季度人民幣募資市場為例,在大規模基金中(特指10億人民幣及以上規模基金),國資主導基金占比為74%,該比例逐季度提升并維持高位穩定(22年為65%;23年Q1、Q2分別為70%,75%)。
越來越多GP與政府深度綁定,成為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戰略伙伴。此類基金中,地方政府成為基金的主要出資方,而GP則負責服務于當地的發展戰略,將資金投向較為明確的領域。
2、馬太效應明顯,頭部機構更能募到錢
全球私募股權的募資金額將呈下降趨勢,與此同時,有限的募資規模還會呈現出明顯的“馬太效應”,比如2023年上半年募資規模最大的10只基金,拿走了總共35%的份額。
由于LP的出資更加謹慎,這一情況在未來只會更加明顯,這也將進一步壓縮中小機構的市場空間。
3、出資結構變化,高凈值客戶比例下降,機構增多
近日,《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將單只私募基金80%以上基金財產投向單一標的的(即專項基金),要求實際規模不低于2000萬,自然人投資者實繳規模不低于1000萬;單個投資者投資于單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實繳金額不低于300萬。意見稿提高了個人投資者參與股權投資的門檻,疊加高凈值客戶對風險性更為敏感等特點,將會導致基金投資者中高凈值個人的占比進一步下降。
1、投資項目減少,投資速度下降
2023年股權投資市場的投資活動延續放緩態勢,投資案例數及金額數均呈現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我國股權投資市場投資案例數為6510起,同比下滑25.9%;投資總金額5070.94億元,同比下降31.8%。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場的好項目不多且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是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機構的出資愈發謹慎,投資的速度較以往放緩。
2、潛力行業迅速卷成紅海
從行業來看,半導體領域持續受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總投資規模達 612.06 億元,與其他行業拉開一定差距;汽車領域新能源車企融資節奏穩健,大額融資案例多發,投資金額合計230.83 億元;生物醫療行業整體處于估值調整周期,投資規模與汽車行業基本持平,其中創新藥及創新器械企業備受市場機構關注。上述 3 個行業披露總投資金額占比全市場超 6成。
資金在熱門賽道的集中,使得過多的資金持續追逐過少的機會,讓這些潛力行業迅速卷成紅海。這使得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在為行業發展提供充足資源的同時,也在加重了行業的內卷。而這些行業也要經歷一段艱苦的角逐,才能有最后的贏家。
3、一二級市場倒掛,利潤空間變小
2023年,A股資本市場“估值倒掛”現象頻發,部分在一級市場飽受追捧的明星企業到二級市場后股價破發,股價低于發行價。這一現象可以追溯到注冊制的實施。自注冊制逐步實施以來,部分一級市場參與者對于IPO退出可能性的預估過于樂觀,導致一批不那么優質的項目的估值過高,而在上市后,這些項目的財務和發展狀況不能得到二級市場的認可,導致一二級市場倒掛,套利空間不再。
4、投小投早投科技成為主流
《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明確了對“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支持,此后多個城市也出臺了相關措施,鼓勵風投創投“投早投小投科技”。措施引導股權投資機構發揮出市場配置資源作用,著重引導資本要素精準聚焦新經濟、新產業。而這一趨勢也在市場上得到了印證,2023年前三季度,共發生1449起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投資,涉及1419.36億元,分別占全市場的30.4%和28.0%。
而在上市方面,專精特新企業逐漸成為上市主力軍,2023年前三季度共有198家專精特新企業成功上市,占企業IPO比例上升至61.5%。總體而言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仍然持續向專精特新企業集中,這一趨勢在未來仍會延續。
GP對投后管理的態度兩極分化
好的投后管理能反哺前端投資,特別是對那些專注特定賽道的機構而言,優秀的投后管理能夠幫助機構在相關產業鏈發現更多投資機會,也能讓機構的賦能能力體現在實處,更好地發揮平臺作用。而從退出端來看,好的投后管理能協助被投企業穩健發展、提高估值。
在一二級市場倒掛,發行節奏緩慢的市場里,投后管理能力顯得更加重要,因此頭部股權投資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從前臺轉向后臺,在投后上增加了投入。但是對一些中小機構來說,投后管理是一個不能馬上產出效益的成本項目,需要裁撤以減少支出。所以,股權市場就出現了兩極分化,大機構在加強投后管理,而中小機構在削減投后管理的預算。
1、退出節奏變緩,IPO仍是主要退出方式
2023年前三季度來看,被投企業IPO仍是VC/PE機構的主要退出方式,占比73.7%,而股權轉讓次之,占比13.3%,并購退出數量下降,占比下滑至5.9%。從各個季度來看,企業IPO數量在持續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場共有1650筆IPO,同比下降17.3%,其中第三季度609筆,同比下降36%。IPO數量的下滑與IPO政策的階段性收緊有關,從監管節奏和政策趨勢來看,通過IPO退出將越來越難。
具體來看,前三季度創業板和科創板分別有98家、62家中企上市,同比下降15.5%、34.7%。北交所共有60家企業上市,同比上升71.4%。整體來看,北交所熱度處于上升期,滬深兩市階段性收緊,考慮到滬深兩市與北交所在上市公司數量上的不平衡性,這一趨勢將會持續。
2、并購退出將增加,行業內強者恒強
隨著IPO退出的收緊,市場持續尋求更多元化的退出渠道。其中,并購的退出方式在未來或成為一種趨勢。2023年上半年,PE市場并購性質的退出案例數量 (包含并購/SPAC1借殼 )共計61筆,雖然同比有所下滑,但所占比重較2022年同期提高了0.4pct。
并購退出雖然與IPO相比回報稍低,但是具有靈活性高、復雜性低、花費時間較少特點。對標美國等成熟的市場,并購退出已經成為其創投市場主要的退出方式。并購退出也將進一步影響國內的產業生態,那些已經在產業內占有優勢地位的企業能夠通過并購進行資源整合和補充,行業內資源進一步向頭部集中,形成“強者恒強”的產業格局。
此外,2023 年上半年S基金設立和交易也呈現出愈發活躍的態勢,未來或將成為退出渠道的有效補充。
以上,從募投管退四個環節對2024年的趨勢進行展望,這些趨勢將對私募股權市場帶來如下整體影響。
1、股權投資機構出清速度加快,機構頭部效應明顯
隨著《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條例》的發布,我國私募基金行業形成了具有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行業自律規則在內的一套較為完整的、多層次的監督管理體系,基金管理人及其募投行為均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要求。與此同時,在宏觀經濟增速承壓的背景下,LP出資愈發審慎,投資機會變少。在雙重壓力之下,股權機構加速出清。截止到今年9月份,已經有1586家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被注銷。這預示著行業進入到了一個優勝劣汰的階段,實力偏弱的機構面臨被市場淘汰的生存風險,而資源會繼續向頭部集中,行業逐步走向規范。
2、產業型機構增加,機構業務走向差異化
在市場優勝劣汰加速、LP出資標準迭代的背景下,機構的專業管理能力、專業經驗積累程度變得尤為重要。那些對產業有深刻了解,對政策和市場有深入洞察的企業才能最大程度地規避風險,精準投資。
綜上,整體而言,股權投資市場復蘇節奏較為緩慢,且隨著市場動向和政策導向的變化,投資正向著更細分、更下沉、更早期延伸。這給投資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也為股權投資機構帶來更多考驗。在不確定性增多的環境下,專業是硬道理,選擇有實力的管理人是穿越迷霧的保障。時間與耐心是黎明的序章,保持理性,待勢乘時,就有機會走出迷霧、撥云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