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登錄水木春錦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水木觀察 | 金融與鄉村振興的研究
發布時間:
2023-01-20 18:00
來源:
在與一個多年研究鄉村振興的朋友李佳棟探討之后,我就確立了此次專題的研究方向。從中國當前面臨的國際形勢、國內形勢、國家發展進程階段、鄉村的作用和發展階段等方面來看,鄉村振興都是勢在必行的方向。
首先從國際形勢來看:1、新冠病毒的大流行,造成全球范圍內的消費環境惡化和商品交換被迫減緩,吸收大量勞動人口的服務行業,也因為實體消費的減弱、線下消費的減弱,造成整體經濟的衰退。 2、美元的超發引發全球化危機,傾瀉的大量美元,造成原先體系關系的失衡,對于生產中低端產品的國家產生了剝奪效應,對于原材料價格也引發了劇烈的動蕩。 3、烏克蘭危機,引發了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糧食的分配會由于戰爭導致分配更為不公平,國際價格也在飛漲,由于糧食依賴于化石肥料和石油能源進行生產,地緣政治危機進一步加劇了糧食危機程度,對于歐洲的能源供應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問題,導致生產和消費的能源價格高漲,以至于產業解體和社會動蕩。4、能源危機引發了新能源革命的受阻,全球氣候議題受挫,在中美關系僵化的條件下,沒法進行氣候議題的全球性合作。5、全球的氣候變得更為極端,極端化現象使得原有的農業設施和能源(包括新能源)受到一定的影響,無法實現原有生產效率,并改變了生產規律。6、中美貿易戰和競爭關系,導致原有的國際關系惡化,對于要素的國際流動,受到了明顯的阻遏,而對于中俄的打壓,使得中俄又變成背靠背伙伴,以及在現有國際動蕩的關系中,原有體系在分解,第三世界國家在紛紛改變對世界關系的看法。7、國際環境由原來的全球化逐步分解,區域化特性部分顯現。8、美國激進加息周期引起了數組問題。
其次從國內形勢來看:1、新冠疫情的動態清零防疫,使得國內的原有制造業能繼續生產,由于病毒發展,使得防疫處于疲勞期,疫情也使得消費不振,線下消費場景缺失。2、國內同樣受到世界氣候極端化影響,災害頻發,400毫米等降水發生北抬,南方偏旱而北方多水,使得原有的種植特征發生顛覆性變化。3、城市化進程在土地金融的模式下已經無法持續加速,并引發了房地產行業原有模式的危機,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存成為主題,東部沿海外向型經濟在疫情之下,也受到相應影響,需要對勞動規模做出調整,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內遷。4、中美競爭的激烈化,導致原先的產業升級路徑受阻,高科技領域發生科技戰,全球產業分工的領域受到挑戰,產業升級轉向自力更生。5、產業區域化,需要重新調整國內的生產及相互關系。6、國內保持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并保持相對較高的匯率。7、以土地為地方開辟財政的模式發生轉變,幾乎全部地方財政都進入赤字狀態,地方原有運作模式受到挑戰。8、勞動力有結構性矛盾,新生兒偏少而新入職人口所對應的合適就職崗位匱乏。9、國家進入逆周期投資,增大基建規模。
第三,從國家發展的進程來看:在新的世界格局之下,舊的全球化已經無法支撐新的形勢,中國的產業升級受到美國的阻擊,伴隨著新冠疫情的展開,全球產業鏈受到威脅,原先的產業升級之路,也相應的受挫。這樣的情況下,再由中低端產業向高端產業發展,勢必應選擇內循環為主,以及兼顧第三世界國家形成外循環。現階段的問題并不是產業產能不足,處于實物生產匱乏狀態,而是產出已經能基本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并且進一步升級為觀念化生產的過程,這樣一個合理而龐大的消費市場是必須的,而足夠寬松的貨幣方案,也有利于此種升級。對于全球市場的部分喪失,需要一個國內市場填補這個空缺,也需要寬松貨幣,以此為基礎的產業升級,人群的消費起著決定性因素。而能帶來消費的基礎,是足夠的公共產品的投資,生產足夠量的、具有公共屬性的基礎產品,為后續的產業升級提供一個足夠溫室的環境。
第四,從鄉村的作用和發展階段來看:在以內循環為主的前提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廣大的內陸縱深和小縣城村莊將成為循環內的重要一環。經濟的整體轉型,要求這些地區不再走工業邏輯的高密度化、集約化生產為主的模式,更應提倡觀念化、數字化的生產模式。中國已經在上個二十年投入了大量的基礎建設,對于鄉村的基礎公共硬件已經不能同日而語,而且五通到戶在很多地區已經做到,這為市場規模的擴展提供了很大空間,當然繼續投資基礎建設仍然能逆周期解決現在的勞動力問題,仍然可以繼續建設污水處理和災害防止,以及極端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災變應急措施,這些設施的建設,將穩固當地的基礎公共服務,讓人民能安心而穩定的生產和生活,同時提供一個進入生態經濟的主要切入。作為發展性的拓展基礎建設,更可以能源和數據的分布式建設,對已有基礎設施通達地區進行數字化改造,提升公共服務的性能,軟件服務方面,可提升市場平臺的營建、大數據的綜合利用、社會治理的平臺化組織化,以期更為優質的公共服務形態,為進一步轉型升級提供足夠的基礎環境。
金融在鄉村振興中能發揮巨大作用。投資是一個能夠起到關鍵性引領作用的手段,以舉國之力為這些內循環的鄉村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投資,這樣就形成了第一步的環境,以國資為主的投入,將形成一個足夠巨大的通達環境。
鄉村的問題在于過分分散的資源占有,使得外部投資介入的成本過高,這需要對當地整體包裝,形成一個多地聯合的大平臺,以此為基礎,實現信息的可達化和規范化,利于金融投資市場的形成。
本身鄉村并不缺資金,問題在于自持資金資本的分散和外流。合理形成整體性投資項目,則更有利于本土資金資源和外部融資的分利,也在完整性上兼顧整體發展,使得地區的生態化系統不被過度開發所破壞。
對于生態化開發,同樣需要外部融資和技術投入,并和本地資源有效結合。社會資本和國有資本都參與其中,而對應的開發對象也應該是生態化的、觀念化的、數字化的,不再是以追去生產數量為目標,而是以質量和理念為核心的新經濟形態,市場的總規模將起到決定性因素,而公共品的投入將是撐起規模的必要因素。
結合目前熱議的供銷社回歸,預計2023年,無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與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相關的投資都會有投資機會。
上一頁
上一頁